精准扶贫的“高龙实践”
衡阳师范学院驻祁东县黄棚村工作队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方式如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怎样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避免“花架子”,找到扶贫脱贫的“金点子”。衡阳师范学院驻祁东县黄棚村工作队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了更大功夫。
祁东县太和堂镇高龙村位于祁东县西部边陲,地处衡阳、邵阳、永州三地结合部,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信息闭塞,山高路陡,土地贫瘠,经济文化落后,全村1500余人,贫困人口比例大,扶贫脱贫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方略,衡阳师范学院驻村帮扶在“因人而异找出路、因地制宜谋产业、‘三扶’跟进同结合”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获了精准扶贫脱贫成功典型案例。
因人而异找出路 精准脱贫有举措
刘玉龙,男,全家六口人,系黄棚村三组村民,有自己的独门专长,上山可以擒鸟捉蛇,下塘可以捕鱼摸虾;好交朋友,人缘较广,不务正业,经常与社会无业人员在街上打牌赌博,一夜之间身上的钱输得精光。脾气暴躁,是村里的一个“混子”,混到什么程度?把自己父母打得报了警,醉酒后还把自己女儿丢进溪里。
10多年前,一场大病摧垮了黄棚村十组张定明的身体,落下个左腿轻微残疾,加之年龄偏大,在外难以找到打工机会,只好在家务农。因收入有限,每月连500元的医药费都难以应付,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张定明有手有脚,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他的苦恼是没找到脱贫路子。”村支书刘军平说,帮扶他们最好的办法是发展扶贫产业,并因人而异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
2015年4月工作队驻村后,进村入户摸家底,开展“到户问需、需实结合、合力脱贫”工作调研,即驻村工作队、太和堂镇、黄棚村三方集结到贫困户家中摸清真实状况,了解掌握贫困户真正脱贫需求、根据贫困户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脱贫方案,帮扶单位和扶贫户合力共济甩掉 “贫困帽子”。真正做到因户施策,定点清除。
根据入户走访调查,得知刘玉龙本性并不坏,人聪明,父母起早贪黑劳作,喜欢养殖业,自家还有闲置棚圈,适合以家庭牧场为主饲养牛、羊脱贫。张定明无业闲坐家中,虽有轻微的腿疾,但有脱贫意愿并能进行轻体力劳动。在采集到这些信息之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随即经过研究决定,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对刘玉龙的帮扶首先要进行思想帮扶,促其调整心态和转变观念,戒赌归正,与父母一道搞家庭养殖业,并为其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项目启动经费支持,2015年刘玉龙除了参加村里请的专家培训外,还参加县里、省里组织的专业培训。对张定明的帮扶举措,指导其发展家庭土鸡养殖,衡阳师范学院皮修平校长承诺给予张定明家400只鸡苗的资助,双方约定,成活率在95%以上即可得到一年鸡饲料的奖励,并负责销售其家养全部土鸡。
精准扶贫举措激活了贫困户自愿脱贫的积极性,贫困家庭人员不仅付出了辛苦劳动,还经常参加村里培训观摩活动,看专业培训影像片,到村图书室借阅相关养殖、种植书籍,全村找门路脱贫的多了,懂技术的多了。
年底,张定明家饲养的400只鸡苗,成活率达到了97%以上。科学的饲养加之正确的照料方法,张家除了蛋鸡,土鸡达到了每只3斤左右的重量。他家顺利领到了一年鸡饲料款近8000元的奖励。衡阳师范学院教职工为张定明家销售土鸡180只,平均每只收入达到135元左右,共计收入24300元。后续的一百多只土鸡和蛋鸡还在陆续销售中,收入也将呈增长趋势。刘玉龙的家庭牧场也喜获丰收,在衡阳师范学院及联系的后援单位帮助下,春节前,刘玉龙家牛、养出栏数据表明:他家2015年真正脱贫了,光学院教职工及社会人士自愿购置牛肉款达21500余元、羊肉款达11160余元,存栏数也可观。
与帮扶刘玉龙、张定明类似,贫困户刘雨生家庭养鹅也一样。2015年,黄棚村对57户168个贫困人口定制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因学致贫的,帮其介绍工作,或扶持其种植祁东酥脆枣,发展庭院经济;因残致贫的,帮扶医疗救助,或扶持其发展水产养殖;年老多病的,帮其介绍到蔬菜基地和祖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工……精准扶贫需要因人而异,多措并举。
因地制宜谋产业 稳定增收有保障
与黄棚村强调因人施策不同的是,江口村的精准扶贫突出因地制宜。
江口村有得天独厚地域优越,面朝祁东县第二大水库江口水库,背靠高龙观山脉,宜种宜养,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为此,驻村工作队、太和堂镇和高龙村制定发展扶贫产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刘湘东老板率先响应,利用废弃的水库管理站改造成公司基地,在江口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组建祖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贫困户的形式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刘湘东创办的祖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前期投入1000余万元,办好了公司证照,注册了网站,目前正在开发江口水库旅游项目,创办了江口休闲度假村。集聚水库游乐、度假村餐饮休闲、山林特色蔬菜瓜果、土鸡竹鼠养殖和网箱养鱼等于一身,生态旅游农业已初具规模。公司还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帮助村里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在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上,帮村里开设电子商城,利用互联网推销农产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祖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上,身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的刘夫元、刘桥东正专心观测育种。48岁的刘夫元是江口村二组村民,以前只在家里养鸡喂猪,收入不高。自从进公司后,他就“迷”上了新工作:“我想利用种养技术,依托公司发展,收入会比在外打工强。”
自从去年10月,驻村工作队、高龙村里与公司协商,优先安排刘夫元等10个贫困户进行土地流转,并让他们在种植、养殖基地打工。除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外,每天还能拿200元的工资。“我做些不重的活,负责清理物料、铺平粪料等,一个月打工20多天,收入有4000多元。”刘夫元手拿铁锹给蚯蚓松土,忙个不停。象刘夫元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家庭和孩子,工作轻松月收入也有4000多元,高龙村贫困户有四种收入,即土地流转租金、政府补贴、工资、入股分红,真正实现了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粮。
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是简单地送钱送物送温暖,不是揭一揭锅盖,摸一摸米缸,也不能搞大水漫灌、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挖掉穷根。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着力发挥当地优势。
“三扶”跟进同结合 精准扶贫换观念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贫观念更新、思想转变和扶贫脱贫的措施、办法精准。精准扶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过去突击式的扶贫以给钱给物为主,但这只是表层缓解“眼前之困”。现在精准扶贫最终目标是为了永久脱贫摘帽,要着眼长远,用发展的眼光,因人施计、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地帮助贫困人口转变思想观念,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找到脱贫的路径和办法,培育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造血向造思想、造富升华,这样才能断穷根、摘穷帽、掘富源。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衣,最后一碗米用来作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天下乡亲》歌词),战争年代,群众舍生忘死、舍利取义义无反顾地支援前线抗战,听后令人肃然起敬、潸然泪下。而今,有的地方扶贫是一种利益驱动,有的人把扶贫当成摇钱树,滋长了“等靠要”思想,部分干部群众对自身在扶贫脱贫中的地位和定位不清,责任不明,有的人趋利忘义,若有利可图就争着上、争着要,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的功利思想严重,为脱贫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通村道路占用自己荒芜的土地而进行阻工,索要不当补偿等。思想意识贫困比暂时的物质贫困更可怕。扶贫观念更新、思想转变是关键。脱贫先脱愚,扶贫先扶志。扶贫是场双人舞不能演成独角戏,工作队明确自身定位,注重发挥群众脱贫的主体作用,既借助外力,又注重立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激发内生动力。为此,工作队在党员群众中持续进行转观念、换思想的工作动员,并制定了《高龙村党员分层量化积分制管理的实施方案》,在祁东县太和堂镇率先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将扶贫脱贫工作进行细化、量化纳入党员干部年度考核评价中,旨在发挥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带着群众转观念,一级带着一级干事业。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给钱给粮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转观念、换思想。精准扶贫强调要从送温暖、送物质、送关心向送志气、送信心、送能力升华。工作队竭力帮助贫困村、贫困人口从精神上立起来、从意志上强起来,实现“扶脑袋”、“扶口袋”、“扶后代”精准统一,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的精准统一,通过驻村帮扶,真正实现贫困村、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我更要致富”的根本转变。
(说明:祁东县推行并村改革,黄棚村和江口村合并为高龙村)
2016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