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永州讯(江华特约记者 刘明政)“我们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为大家找准穷根,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出列,不搞‘人人有份’的平均主义,而是根据不同家庭和不同人员的情况进行帮扶......”这是日前衡阳师范学院驻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横江村扶贫工作队印发给全村193户村民和通过“横江村村民群”发给外出务工群众的《致横江村村民的一封信》的部分内容。
布被寒生一夜霜,脱贫攻坚摘帽忙。尽管进入初冬时节,但在大圩镇横江村的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攻坚的热潮。村民们纷纷驻足村部热议着近段时间驻村工作队张贴在村部和发放到每户的《致横江村村民的一封信》。“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工作队的帮忙,把我们村里的基础设施搞得这么好,这是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我对今年稳定脱贫充满了信心!”今年脱贫的三组贫困户赵德金信心十足地说。
横江村位于大圩镇南部,平均海拔800米以上,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3户6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89人,是全县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该村2014年至2017年脱贫73户239人,2018年脱贫71户282人,未脱贫3户7人,全村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
“群众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就是一家人。”驻村工作队队长左葛生说,真心实意帮扶,才能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了解村情民意。驻村工作队对村里家家户户的产业发展、收入情况、存在问题都了然于心,以此“把准脉开对处方”,化解矛盾、攻坚克难。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干部一道,借脱贫攻坚的政策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着力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共投入200多万元修建了10.3公里通往各组的水泥路和通达路;投入15.2万元修缮了村部和村部活动中心;投入3.5万元修建了7个垃圾场;投入42万元安装了145盏太阳能路灯;新建了坪冲口自然村4个饮水池,确保了人畜饮水安全;创办了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还通过投资固定分红的方式,投资113万元到横江当地企业,固定年回报率为13.5%,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5.25万元的收益。
“若存在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以及工作作风不实、政策宣传不细致、服务不到位等,村民可以进行监督、举报。”村支书赵朋生说。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干部踏实为民办实事,整个横江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也朝着小康、幸福迈进。
“习总书记说‘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政府扶持、干部帮扶是外力,最重要的是靠自己辛勤劳动、靠自己积极参与,不能‘等靠要’,不消极观望,不怨天尤人,不盲目攀比,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自己动手建设家园......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党恩。”公开信还对乡亲们发出了自力更生和常怀感恩之情的号召。
“左队长,这要是公示出去的话群众会不会都来进行举报,村里矛盾又会一大堆啊?”最初看完驻村工作队起草的这一封公开信后,“80后”的驻村干部熊俊旺带着疑虑说到。“要让群众相信我们,我们首先就要相信群众。这样做就是要让群众知晓我们的工作,敢于接受群众的监督,这也是我们驻村的目的之一。群众反映的问题拿到台面上,能化解的及时化解,不能及时化解的要做好解释工作,不能捂着盖着任由小矛盾激化成大事件。同时,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也能更好的促使我们班子建设更加坚强、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好的,我完全支持你的工作。我马上就将这封信进行张贴。”左葛生队长脸上流露出自信的笑容,也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虽然仅仅是一封公开信,彰显的却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敢于接受群众监督的底气。这封公开信拉近了群众和干部的距离,让心与心更贴近了。目前,全县112个贫困村纷纷效仿这一做法,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心怀群众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要让群众敢于发声,干部善于倾听,从感情上贴近群众,从行动上才会造福群众。”驻村工作队队长左葛生在自己的驻村日记上如实写道。